国家发改委近期赴成都举办研讨会,讨论的主题是天然气价格。上海证券报5月16日的一篇报道援引“行业人士”的话说,今后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方向是先商品化、后市场化,最终目标是要与原油价格接轨。“所谓商品化就是把天然气视作商品,这是解决国内外天然气价格倒挂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这提法可真够新鲜。要涨价就明说呗——反正在目前某些公共资源被利益集团以国有名义高度垄断这一前提下,你不让它涨价是不可能的,但没必要玩概念游戏,混淆视听。诚然,目前的天然气还不算真正意义的商品——所谓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而这里所谓交换是指在规范的市场中所进行的公平交易。中国目前的天然气价格,和其他一些事关居民日常生活的产品价格一样,都是利益集团在借国家之手定价,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首先应该让天然气商品化,这并没有错。但是,把所谓商品化当作“解决国内外天然气价格倒挂等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就大错特错了。 “行业人士”声称“国内外天然气价格倒挂”,这样的表述本身就有点莫名其妙。我想他的意思是想说,国外的天然气价和国内的天然气价有个不小的价差,而国内的天然气价格和生产成本是倒挂的。那么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一问题。首先,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应该说是充足的。其次,按照正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的天然气资源是国有的,换言之也就是全体人民的。这样说来,中国的天然气价格低于发达国家理所当然;何况,中国天然气生产企业的成本构成,主要是开采、加工费用;它不需要,实际上也没有到市场上去购买原料。那么上述“倒挂”说,是经不起推敲的。 如果国内外天然气价格果真是“倒挂”的,国人拣了天大的便宜,那么,石油、石化、燃气等垄断集团早就应该而且已经破产跨掉,其中高级管理人员的高收入、高福利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退一步说,即便目前中国的天然气价格确实处于实质性的倒挂状态,那么其解决之道,也只能是开放能源产品生产、交换市场,打破利益集团假公共利益之名所实施的寡头垄断,让天然气真正成为在规范化的市场中进行公平交易的商品,让市场去自发地促进天然气生产经营企业实施科技进步、强化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把燃气价格降到一个合理的价位上。靠有关部门人为的“商品化”去解决“天然气价格倒挂”问题,实质上是通过剥夺民众的途径去维持甚至提高垄断集团的既得利益。 其实,所谓“先商品化再市场化”这一说法,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没有市场怎么交换?没有交换又哪来商品?更遑论“商品化”了。有关方面绝非不知道这些简单常识,他们不过是希望用那些似是而非的说辞,去掩饰某些不便明说的企图罢了。可是,你以为当今的民众真的那么傻吗?他们或许没有太多高深的理论用以驳斥“行业人士”对自己的忽悠,但是切身体会和直觉让他们不买账。何况,清醒者还是大有人在的,看看一位普通网民的下面这条评论吧: “现在管道安装要收初装费,是极其不合理的。你搞建设。就应有本钱;没钱,交钱的居民就是你的股东,今后上市就该给人股份。你不过只有经营权罢了。” |